在张作霖统治下的东北,经济繁荣程度已接近日本的一半,占据了当时中国GDP的70%。 从兵工厂到造船厂,再到铁路建设和高等教育,东北的发展可谓无所不包,然而,两次直奉战争耗费巨资,这些资金究竟从何而来?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——与杨宇霆齐名的王永江,他是张作霖的重要助手,被誉为奉系的财神爷,在奉天,人们常说“文有王永江,武有杨宇霆”,两人堪称一时俊杰。 初识之际,用人不疑 1916年,只有三年书读经历的张作霖成为奉天督军兼省长,面对复杂的省务,他感到力不从心,加上财政困境重重,于是决定效仿燕昭王广招贤才。 就在此时,理财天才王永江被引荐给他,这位能者由谋士袁金铠推荐,而张作霖也显示出他的信任,不仅任命王永江为奉天省警务处处长,还让他兼任沈阳警察厅厅长,可见其重用之意。 然而,在职期间,王永江与张作霖结拜兄弟、五十三旅旅长汤玉麟发生了冲突,秀才遇见兵,有理难辩,于是,王永江借母亲病重之机退居家乡金州(今辽宁大连市金县)。 张作霖痛斥汤玉麟后,又亲自将王永江请回,并调任他为财政厅厅长,以充分发挥其才能,同时化解矛盾,这也展现了张大帅独特的用人智慧。 深受器重,兴办教育 知己知彼,方能共进。面对张作霖的赏识和信赖,王永江全身心投入东北建设,有了张大帅作为坚实后盾,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,为地区发展贡献力量。 仅仅三四年间,到1920年3月,奉天省的财政状况已然扭亏为盈,不仅偿还了超过一千万的债务,还积累了一些结余。 这样的理财妙招,是张作霖这个粗犷之人是始料未及的。他欣喜若狂,决定将省长一职交给王永江。 尽管王永江多次推辞,但最终还是担任了代理省长,并与张作霖约法三章,不得随意干预省内官员的任命,张作霖视王永江为奉天省的财神爷,多次叮嘱左右要谨慎侍候,因为王永江脾气不佳。 在1922年,应张作霖的一再要求,王永江开始筹建东北大学,翌年4月26日,东北大学正式成立,当时身为奉天省省长的王永江成为首任校长,如今“知行合一”的校训便出自他的手笔。 无论是张作霖还是王永江,都对东北大学倾注了极大的心力。 学校以德国柏林大学为蓝本设计,其基础建设费用高达600万奉洋,占地900亩,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校园之一,在经费方面,每年的预算达到160万,人均可享受800元奉洋,这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。 在师资聘用上,东大的月薪高达360元,而彼时清华和北大也不过300元。 此外,教授们从未遭遇过拖欠工资的问题,他们还享有舒适的住宅及探亲路费报销,在硬件设施上,无论是实验仪器还是动物标本、图书等,全都重金从海外购入,在国内鲜有匹敌者。 分道扬镳,二人晚景 英雄与书生的分歧,志向不同终难相合 随着财富积累,张作霖手握重兵,野心勃发,而他那入关问鼎中原的雄心,与王永江专注民生建设的理想渐行渐远。 1922年4月,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。次月5日,奉军遭遇惨败。6月18日,双方签订停战条约,这场战争以奉军失利告终。随后,张作霖宣布东北独立,并任命王永江为奉天省省长。 一年后,在王永江的治理下,奉天省经济复苏,全省税收突破3000万大关,实现盈余800余万;然而,张作霖并未因失败而止步,他仍梦想挥师南下称霸中原。到1924年9月,他已组建陆海空三军,仅陆军便达25万人之众。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,尽管奉军获胜,但代价不菲,仅陆军开支就超过一亿元,占全年总支出的89%。对此忧心忡忡的王永江甚至因焦虑过度导致左眼失明! 张作霖在胜利后继续穷兵黩武,引发物价飞涨、经济濒临崩溃。可惜,在这位野心勃勃的大帅面前,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的劝阻都显得无力。 1926年1月24日,对此感到绝望的王永江破例请同事吃了一顿饭后毅然辞职回金州,从此对张作霖、张学良等人避而不见。 没有了王永江这位理财高手掌舵,仅仅一年时间里,奉天省陷入物价飞涨、纸币贬值的困境,而彼时的张作霖,却于1927年6月18日在北京欣然就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。 6月21日,王永江在他的《日记》中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张雨亭在北京上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,这正是所谓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” 回想起不到一年后张作霖的非命离世,王永江的话似乎成为了预言。 1927年11月1日,那位被张作霖视为得力助手、奉系的财神爷以及东北大学首任校长的王永江,在金州病逝,享年56岁。 面对蒋介石、冯玉祥和阎锡山组成的北伐军节节败退,张作霖无奈撤回关外,1928年6月4日,他乘坐的专列行至皇姑屯时,被日本人策划的一场爆炸终结了生命。 不禁让人遐想,在黄泉路上,当张雨亭遇见王岷源时,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。 |